截至2021年底,伊通满族自治县肉牛养殖量达到59万头,同比增长18%。今年上半年,养殖量达到46.2万头,同比增长11.7%,预计到年底肉牛养殖量可达65万头,同比增长10.2%。
近年来,伊通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徐徐展开。
乘势而上牵住产业“牛鼻子”
提起牛,就不得不说到伊通。伊通饲养肉牛历史悠久,全国最大的非牧区黄牛交易市场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民众养殖基础深厚。将肉牛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无疑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突破口。
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黄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就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产业园占地36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亿元、最多可饲养1.2万头肉牛……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已经形成了以营城子镇为中心的黄牛产业发展核心区和以河源、西苇、伊丹、二道、新兴、伊通镇等乡镇为节点的 特色养殖肉牛产业发展带。
伊通肉牛产业以“政企联合、合作社为媒、村民入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实现多方联动发展、共享共赢。通过黄牛养殖、屠宰及饲料生产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了黄牛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肉牛产业直接带动种养殖户数达到2.8万户,直接带动黄牛服务销售经纪人3000余人。2021年通过营城子镇黄牛交易市场交易黄牛量达15万头。
培育“牛经济”带动村民发“牛财”
在伊通西苇镇红光村的伊通满族自治县德泽牧业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圈舍居中分布,上千头牛低头吃着草料,整个牛圈生机勃勃。这是一家以黄牛养殖与繁育、肉羊养殖与繁育及其它特种养殖、饲料加工、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养殖园区,现存栏优质黄牛1550头,建设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精饲料加工生产车间和粗饲料储存场地。
营城子镇积极推行黄牛养殖主体培育模式,为没有土地、缺少技术的养殖户提供圈舍租赁、技术指导,降低黄牛养殖门槛培育养殖大户。在伊丹镇推行合作社托养分红模式,将妊娠母牛寄养到农户,每生产一头犊牛支付农户3000元托养费,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目前,县里正在通过招商引资,在每个乡镇新建一个2000头的黄牛养殖场,通过“寄母还犊”等方式强化与散养户的利益联结,引领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肉牛养殖。
联动支牧“金融活水”汩汩流淌
为了鼓励扩群增养,激发养殖户热情,伊通相关部门下发《伊通满族自治县关于开展金融服务质效提升行动助力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让金融服务助力肉牛产业不断发展。截至目前,各金融机构发放涉牛贷款2500笔,放款2.2亿元,惠及2488户。伊通也被确定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试点县,已经完成7万余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工作,金融风险防火墙初步建立,全县187个村均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实施“整村授信”新模式,授信额度1.9亿元,整村授信贷款余额1.35亿元。同时,建立病死牛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每头病死牛最高可获理赔资金1.5万元,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让老百姓有了保障。
从副业到主业,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伊通肉牛产业踏着历史的足音,正走向高层次和新境界,成为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强的致富产业。
微信扫一扫
查看手机版官网